諾貝爾和平獎將在周五 (10 日) 揭曉,全球目光再度聚焦這項國際榮譽的歸屬,而美國總統川普及其團隊近日再次公開強調,川普「理應」獲得該獎,引發輿論熱議。
川普對諾貝爾和平獎的「執念」早有跡可循。今年 2 月與以色列總理尼坦雅胡會面時直言:「他們絕不會給我諾貝爾和平獎。我配得上這個獎,但他們就是不會給我。」
川普的自信源於他對自身「促進和成就」的反覆強調。今年 8 月,他跟烏克蘭跟歐盟領袖會談時自稱「解決了 6 場衝突」,川普甚至宣稱促成了伊朗與以色列「12 天戰爭」的結束,並將其歸功於己。
事實上,川普並非首次獲得諾貝爾和平獎提名。過去數年,川普已獲得 10 餘次提名,提名人包括以色列總理、柬埔寨首相洪瑪奈、烏克蘭政要及美、瑞、挪三國議員。
今年 7 月,以色列總理以「川普正接連促成國家與區域和平」為由提名,而川普則將此與自己「解決衝突」的功績掛鉤。
但外界對川普獲獎可能性的質疑聲浪同樣強烈。奧斯陸和平研究所所長 Nina Graeger 等專家指出,若川普真能推動俄烏衝突結束或以色列在加薩停火,也許能成為可行的候選人。
不過,更關鍵的是川普的執政記錄與諾貝爾獎的精神存在矛盾。川普在任內退出世衛組織 (WHO)、《巴黎氣候協定》,對盟友發起貿易戰,與諾貝爾遺囑中「促進民族團結、推動和平」的標準相去甚遠。
諾貝爾委員會對「遊說」的態度也為川普蒙上陰影。現任挪威諾貝爾委員會副主席 Asle Toje 直言,川普的「影響力活動」可能適得其反。「委員會內部討論本就困難,外界干預只會加劇爭議。我們習慣在封閉環境中獨立判斷。」
回溯歷史,共有 4 位美國總統獲此殊榮:老羅斯福 (1906)、威爾遜(1919)、卡特(2002) 及歐巴馬(2009)。
除卡特因促成埃以和約本應在 1978 年獲獎外,其餘三人不是在任內就是上任初期獲獎。歐巴馬曾坦言「與歷史偉人相比,我的成就微不足道」,川普對此嗤之以鼻說道:「他們給歐巴馬頒獎時,他可能連獎的意義都不清楚。要是我的名字歐巴馬,10 秒就能拿獎。」
如今,川普能否打破「陪跑」宿命,答案將在今天傍晚揭曉,但無論結果如何,這場「求獎風波」本身已成為觀察其政治野心與國際評價的獨特窗口。
新聞來源 (不包括新聞圖片): 鉅亨網